要了解过渡时期内政与外交所取得的成果,下列没有参考价值的是( )
1950年1月6日,北京市军管会颁发布告,宣布在北京市内外国兵营的占地一律收回,其建筑全部征用。一些与新中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国家,继续在东交民巷建立使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下表是我国1952年和1956年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表(单位:%)。
年份 | 国有经济 | 集体经济 | 公私合营经济 | 前三项合计 | 私营资本主义经济 | 个体经济 |
1952年 | 19.1 | 1.5 | 0.7 | 21.3 | 6.9 | 71.8 |
1956年 | 32.2 | 53.4 | 7.3 | 92.9 | 0.1 | 7.0 |
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 )
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同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举行多次谈判,达成了中英两国互派代办的建立半外交关系的协议。随后在英方邀请下,中国还组织代表团对英进行了贸易访问。这一活动反映出当时我国外交方针( )
1955年在一次国际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能够改变这次会议航向的主要原因是( )
下表反映了1950—1955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表中数字变化说明( )
年份 | 1950 | 1951 | 1952 | 1953 | 1954 | 1955 |
西方国家 | 35.9 | 4.87 | 2.48 | 6.65 | 5.9 | 6.74 |
下列叙述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有( )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的历史②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③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④中国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入侵朝鲜的同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还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并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根据上述材料可知,我国抗美援朝是( )
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原主席成思危说: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指的是(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府开展“米棉之战”,这表明( )
阅读材料, 探究问题。
材料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宣告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已经到来……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国家基本统一, 民族团结, 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创造了政治前提。
材料2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抗击美国侵略者的正义战争……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支援了朝鲜人民、保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而且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全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 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材料3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 , 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 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根据材料1~3,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过渡三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材料1~3, 并结合所学, 总结新中国在巩固政权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其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提出,采取“一边倒”是中共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西方经济封锁、迅速医治战争创伤、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增强国力、寻找能够提供安全保障和经济援助的伙伴等方面的现实需要。
有些学者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美国和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认同,以及对国际政治形势的估计是建立在帝国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必然胜利的思想理论之上的。这就决定了中共的国际政治立场就是加入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
——摘自董振瑞《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一边倒”外交方针研究述评》
材料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一边倒”的总特征下,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一系列调整,贯穿着独立自主原则和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前,新中国坚定地实践着“一边倒”外交战略。这一外交政策使新中国获得发展机会,但也造成外交上的不平衡。这限制了新中国外交的主动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朝鲜战争结束后,多种因素促成“一边倒”外交战略不断弱化,为新中国执行新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契机。
——摘自陈少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概括上述两个观点的分歧。你赞同哪一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上的不平衡”的原因。指出为打破这种不平衡,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进行的外交努力。